寻味香港:从广州传来的百年中式西餐

  新华社香港7月24日电(记者阎月巧、许朗轩、许淑敏)老旧的照片、传统的卡座、柔和的灯光、穿西服打领结的老伙计……位于香港中环的太平馆餐厅风格沉静内敛,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。

  经常来这吃饭的香港市民司徒卫镛说,他很喜欢这种怀旧的装修风格,“它的装饰比较独特,进来后感觉好像进入时光隧道。像这样的餐厅香港比较少了”。

  太平馆餐厅1860年成立于广州,抗日战争爆发后,逐渐转移至香港发展,现在有4间店铺。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中国调料运用到西餐制作过程中。这种融合美食被人们称为“豉油西餐”,成为中式西餐的代表。餐厅供应的牛扒、海鲜、沙拉和甜品等异国风味美食,吸引无数香港市民和旅客前来就餐。

  作为第五代传人,餐厅董事总经理徐锡安说,传承百年味道的太平馆餐厅,很多菜品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。“烧乳鸽”曾是孙中山先生十分喜爱的一道菜;“瑞士鸡翼”的名称则源于一场美丽的误会。

  据说,当年一位外国客人在餐厅吃到香甜的鸡翅后,向伙计大叫:“Sweet!”事后不懂英文的伙计向懂英文的其他客人请教,由于他发音不准确,被咨询的客人以为说的是“Swiss”。“我祖父以为老外说这道菜有瑞士风味,由于当时带外国名字的菜都很受顾客欢迎,所以他就把‘豉油鸡翼’改成‘瑞士鸡翼’,后来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‘瑞士’菜式。”

  为保持特色,餐厅从装修风格到菜式多年未变。曾应坤是太平馆餐厅尖沙咀店的大厨,从17岁开始在餐厅工作,至今已43年。他从学徒开始做起,逐渐成为餐厅大厨,“瑞士鸡翼”和“烧乳鸽”是他的拿手菜。

  说起做菜,曾师傅谦逊地说:“我做这些菜已经超过30年了,烹调方式一直没变过。每天做很多,工多艺熟,感觉没什么技巧。最重要的是食材新鲜,瑞士汁也要当天烹制,这样才能保持菜品的口感。”

  徐锡安说,太平馆餐厅的员工很多都是老年人,“他们都和曾应坤一样,从小干到现在,大家处得像家人一样,这也是太平馆一直能保持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”。

  香港市民王嘉恩也是餐厅的常客。王嘉恩说,他和太平馆餐厅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。“我父母很喜欢品尝美食。那时,他们就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去铜锣湾太平馆,品尝所谓的有香港特色的‘豉油西餐’。”

  在王嘉恩的记忆中,他当时很喜欢吃这里的法式蛋糕“梳乎厘”,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。成年后,王嘉恩依然保持这个习惯,几乎每隔一两周就要来这里吃一顿。他说,坐在这里,吃着熟悉的菜品,仿佛回到以前跟着父母来吃饭的时光。

  徐锡安说,餐厅有很多老顾客都和王嘉恩一样,都是一代人带一代人来这里吃饭,甚至还会讲起当年他们在这吃饭的故事。“比如当年他们坐在哪个位置,点的是什么菜,这种情况非常多,已经变成餐厅的一种特色了。”

  除了老顾客,这里也不乏慕名而来的新客人。记者采访时正值中午,虽然下着大雨,但餐厅中仍坐满不同年龄、说着不同语言的中外食客,门口还有客人排着长队等候。一对从韩国来的年轻人说:“听说这里菜的味道很特别,尤其是他家的巨型‘梳乎厘’,在别的地方根本吃不到,所以特意赶过来尝尝。”

  展望将来,徐锡安希望儿子徐捷信能接手生意,把这份独特味道继续传承下去。为培养儿子对餐厅的感情,他经常带儿子来餐厅吃饭,给他讲一些有关餐厅的故事,如今14岁的少年对餐厅的故事已如数家珍。说起未来餐厅的发展,徐捷信也是侃侃而谈。

  “可以试试创新,但不要破坏这里面的故事。我要把这些故事传承下去,让下一代,还有下下一代,可以继续来品尝不一样的香港味道。”徐捷信说。(完)

返回列表